摘要:桃源寻觅——古今异义词探究 原文节选 凡事预则立,不预则废。察己之所不能,而后人。自缚盈虚之间,亦有差焉。欲其易而无备,必从严邪。随时变而诡道,亦为严。有时尽而不已,则又难厝
桃源寻觅——古今异义词探究
原文节选
凡事预则立,不预则废。察己之所不能,而后人。自缚盈虚之间,亦有差焉。欲其易而无备,必从严邪。随时变而诡道,亦为严。有时尽而不已,则又难厝矣!
桃花源
桃花源,是一处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理想境地。早在东汉时期《南华经》就已经有了“桃花源”一词的记载:
“黄帝之孙高阳,避世隐于洞庭山之阳山中,过千年不死。玄明教之弟子余干垂钓於流,越城入源,瀕岩度崖,行数十里、走数百览,不觉见桃之香而先到一谷,有桃树十余株,落实飘洒,渐渐就近,千株万枝,重阳之节,一派花开,竟无人声。过谷之南,崖径直上,上尽口,[3]有石室,光可白昼,还有庭、池、沼、梁、橐、器皿、干柴刨花之属,颇似中人之家。庭阶峯立,数百阶,桃芸花叵且盈溢,视野无限,船行穷之,脚步踏之,自矣其心,不思倦矣。过行者莫之知也。”
关于桃花源,有多种解释和解读,有人认为桃花源是理想化的乐土,代表了人们渴望追求的感性美好;也有人认为桃花源是反映历史时期社会矛盾与人群生存欲望的产物,代表了理性追求的现实存在;还有人认为桃花源是真实存在的一个地方,只是因为种种原因被历史所深深埋没。而无论怎样解读,桃花源永远是一种理想境地,无法在现实生活中被真正体现。
同义词
桃花源,不仅仅是神话传说中的美好境地,更是古今文学中被多次提及的重要主题。而在不同的文学作品中,桃花源也被称为许多不同的词语,因地域、时代、作者而异:
- 太虚幻境:《东周列国志》
- 人间仙境:《寒山杂记》
- 世外桃源:王尔煌《世外桃源》
- 梦中仙乡:李清照《声声慢·寻春山·山中仙乡人间世》
- 抑扬顿挫:杨绛《洛阳城西楼》
这些词语,或以五颜六色的笔墨,描绘出了一幅风景优美的油画,或以深沉细腻的笔触,塑造出了一幅绝妙的雕刻;或以豪放潇洒的笔力,勾勒出了一幅生动的漫画,或以略带忧伤的情感,揭示出了一幅心灵的风景。不同的词语,也让桃花源在不同的背景之下,拥有不同的氛围和情感。
反义词
桃花源的美好,是一种极度理想化的境地。在未能达到这种理想境地的现实世界之中,往往存在着许多与之相反的现象。反义词,是用来强调这些现象同桃花源之间的对立和矛盾的词语。
- 红尘世界:汉乐府《伤古今·春怨》
- 腥风血雨:严歌苓《慈悲》
- 尘世繁华:赵振开《降魔记》
- 拜金主义:梁宁《出家无名氏》
- 市井喧哗:雷蒙德·卡佛《一弯钩(A Small, Good Thing)》
这些反义词,体现了现实世界之中,自然与文明,文化与政治,理性与情感,良知与欲望之间的复杂关系。桃花源美好,同时也是一种遥不可及的愿望;反义词的存在,则为这种愿望带来了一份现实的补充和呼应。